谁害怕王小波

谁害怕王小波

我不准备多谈王小波的小说,虽然我把他已经出版的全部小说看了不止一遍。

初读王小波的小说的确令人激动,但随后逐渐发现,王小波并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除了《黄金时代》外基本乏善可陈。

只说广受称赞的《红拂夜奔》吧,很多人(评论家、读者)对其中的想像力从不吝惜赞美的语言,但它实在不是一篇好的小说,里面所有的人物不过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

在这一点上,个人觉得,王小波和萨特有相似之处,人物不过是他们的道具,并不真正具有自己的血肉。

而人们更为认同的是王小波的杂文。

首先,得罪了,我觉得,王小波的杂文并不是篇篇顶好——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他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使自己的文章每篇都讨所有人的高兴。

我本人比较不喜欢他的两篇文章:《卡拉OK和驴鸣镇》和《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在另外的一些篇什里,也时常能看到他的怯处。

仅举一例:在《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的》一文结尾,王小波这样写道:取得了这个成功之后,这几天我正在飘飘然,觉得有了一技之长。

谁家有不听话的孩子都可以交给我说服,我也准备收点儿费,除写作之外,开辟个第二职业——职业思想工作者。

但本文的目的却不是吹嘘我有这种本领,给自己作广告。

而是要说明,思想工作有各种各样的做法。

本文所示就是其中的一种: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马上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我有意见的是这句话“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

,我认为文中他劝自己外甥的那些话一点儿都不黑色幽默,完全是活生生的现实。

王小波这么说,如果是为了躲避什么暗箭的话,我可以理解。

但这并不可笑——当然,黑色幽默也不一定真的能让人笑出来。

但是,这些都不重要,是不是一个好的小说家,对王小波来说,有什么要紧呢?关键是,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鲜的东西,他的小说不出色,但是完全可以当杂文来看。

萨特不是好的小说家,但萨特的思想可是第一流的。

但王小波就是一个思想家吗?我也不这么认为。

思想家有什么了不起吗?如王小波,成为一个好的传道者已经很好了。

他正是这么一个好的传道者。

综合起来,通过王小波的文章,我闻到了这么一些“道”

:人是重要的,应该得到尊重的;人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个个不同的;人应该有不与人同的权利;有些人有说话的权力,有些人没有说话的自由;没有说话自由的人肯定也是有想法的;我们无法用一种文化去取代另一种文明;文学不仅仅有一种标准……这些东西真的很难理解吗?并且,真的需要以他的方式表达吗?我想,当一个思想者或者一个传道者需要以一种隐晦的方式表述时,肯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知道不在王小波自己身上。

王小波传播一些简单的道理,他比我们更清楚这些道理的来龙去脉。

而先知总是寂寞的,只有当他殉道之后我们才能知晓他的过人之处。

如果说不是创造,那么王小波至少是使两个词组变成了汉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是“沉默的大多数”

,一个是“弱势群体。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朱总理引用了“弱势群体”

的说法,引起了各界的极度重视,如果说“弱势群体”

是物质上的不充裕者的话,那么“沉默的大多数”

当是精神上被压制的一群。

我承认,任何一个国家、群体都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数”

,但是在这里,这个群体显得稍微庞大了一点儿。

更让我困惑的是,拥有话语权的人往往更喜欢充当这一部分“多数”

的代言人,在很多场合,很多文章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腔调,实际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得到这沉默的人群的授权,王小波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企图充当这个代言人,而只是说自己的文章是写给他们看的。

沉默者将永远沉默,但是,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谁会喜欢王小波?谁又会害怕王小波?那么究竟是谁使这个传道者以殉道者的姿态而终结?这个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答案。

告诉我们一些常识的人就这么离开了我们,整整五年。

我们会拥有下一个王小波的,对这一点我充满信心。

沉默者终究会开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王小波也不是。

但,我多么希望这个人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虽然他的身材高大,可我总觉得,站在人群里,他普通得会和你我一样。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王小山: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王小山: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上一章下一章

谁害怕王小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