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鸡肋
第334章鸡肋
何锦堂看着眼前的人造眼球,哪怕是见过大场面的他,仍然感到吃惊。
而他一旁则是一个五十多的独眼中年人,从此人那略带压迫感和强壮的身板,加上举手投足间的令行禁止,就知道他的大概身份。
“这是我老战友,王砺锋。”
“你好。”江淼笑着打了个招呼。
“对于江院士,我也是久仰大名了,你直接叫我老王就可以。”王砺锋那带着假眼球的脸庞,笑起来有点渗人。
对于对方的身份,江淼一清二楚,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毕竟海陆丰公司发展到现在,什么人没有见过。
“老何,如果要给老王更换眼球,我建议等多一两年,毕竟现在技术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然而王砺锋却笑着摆摆手:“江院士误会了,我这眼睛无关紧要,毕竟三十多年都这样过来了,早就习惯了一只眼,今天过来拜访,主要是想咨询一些事情。”
何锦堂也没有太关心什么器官移植、延长寿命的问题,毕竟他今年才五十四岁,按规定走正常退休的流程,也要到七十岁才退休,如果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延迟到七十五岁。
这些年他的身体保养得还可以,特别是让江淼给自己定制了专属调养方案之后,不仅仅精力充沛,身体也强壮了不少。
“哦?愿闻其详。”
王砺锋看着培育舱内的人造眼球,有些好奇的问道:“江院士,我近期研读过你们公司公布的一些报告,按照无排异器官的原理,未来能不能将一些非人类的器官,移植进人体之中?”
‘看来聪明人还是挺多的。’江淼内心一动,他没有指望超人类方向的研发,可以隐瞒住国内。
他点了点头回道:“老王你的想法有实现的可能,甚至现在就可以做到,我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蛇类的基因插入眼球基因之中,从而培育出可以看到红外线的蛇眼。”
“已经可以做到了吗?”王砺锋目光灼灼。
“人造蛇眼没有技术难度,也不存在移植失败的风险,但…”
闻言,王砺锋就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但是什么?”
“人眼的视觉能力,不仅仅靠眼球本身的结构来实现,还需要配合相应的大脑神经系统。”
听到这个答案,王砺锋随即明白了江淼的言外之意:“人脑没有匹配蛇眼的神经系统?我这样理解没有错误吧?”
“就是这个道理。”
看着江淼平静的表情,王砺锋的独眼似乎读懂了其内心的胸有成竹:“江院士,似乎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江淼拿起一根圆珠笔,在白纸上画了两个圆圈:“非常简单,既然人体没有匹配的神经系统,那采用体外结合的外挂器官方案,一样可以实现需要的功能。”
王砺锋好像想到了什么:“外挂器官?类似于东瀛漫画中的强殖装甲那样?”
“差不多,不过肯定没有那么厉害,最多只能实现外骨骼的力量辅助、各种感官增强、增强对各种打击的抵抗力,攻击手段也以生物毒素为主。”
看着白纸上的同心圆,王砺锋问了一个问题:“江院士,如果外挂器官,那这些器官的能量供应如何解决?靠人体储存的能量?”
对于这一点,江淼早有准备:“单靠人体自身的储备能量,肯定是没有办法维持外挂器官的正常运行,哪怕是使用者是一个两三百斤的大胖子,一样承受不了外挂器官的能量吸取。”
“也就是说,外挂器官需要自己解决能量问题?”
“确实只能通过外挂器官自己解决,但难题不大,我们可以模仿动物吃东西的功能,专门定制一个类似于胃囊的器官,同时准备特殊生物能量储备器官,方便外挂器官储备能量。”
王砺锋看向江淼的表情很是惊讶:“你们生物学家都是这样可怕的吗?我还以为这种难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没有想到在江院士眼中,会如此简单。”
对此,江淼笑着回道:“老王你不明白无排异器官的底层技术原理,如果你明白其中的原理,就知道外挂器官比直接移植人体的无排异器官难度更低,毕竟不需要考虑人体排异的问题。”
不明觉厉的王砺锋,倒是没有自讨没趣地询问什么技术原理,毕竟他不是生物学科专业的研究员,他只关心技术落地的事情:
“如果我们要推动这个项目,以当前的条件,大概需要多少资金;进入实用阶段,大概需要多少时间?”
江淼思考了片刻:“资金?嗯…大概需要一两百亿吧!时间大概要两三年左右,就可以进入实用阶段。”
“一两百亿?两三年左右?”王砺锋看向老战友何锦堂。
何锦堂满脸无语:“你小子别看我呀!我又不负责科研资金审批,更何况这种项目也不是民用产品,我更没有办法插手。”
“一两百亿还是太多了,我一个人没有办法做主呀!”王砺锋纠结地挠了挠下巴。
何锦堂转过头询问道:“江院士,有没有办法将项目研发费用减少?”
江淼摇摇头,表示我爱莫能助:“这不可能,一两百亿已经非常低了,毕竟这是要研发可以投入使用的外挂器官系统,不是单独一两个人造器官,而是一整套系统。”
“老何,你别为难江院士,一两百亿确实比较低了。”王砺锋并不是蛮不讲理的人。
根据以往内部的一些生物类科研项目研发投入,他清楚这个项目的科研难度,以他的估计,如果没有江淼出手,凭借国内的生物学家,该项目没有几千亿投入,是拿不出什么成果的。
但是他也清楚相关经费的申请难度,如果是十几亿,他有把握说服一部分人支持自己的想法,可涉及到一两百亿的项目,其中的说服难度直线上升。
哪怕是该项目有江淼的技术背书,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倒不是国内不相信江淼的研发能力。
而是外挂器官项目的定位有点尴尬。
以江淼的描述来看,外挂器官的核心用途,就是单兵装备,主要功能为增强使用者的生存能力、侦查能力、潜伏能力和一小部分的攻击能力。
看起来外挂器官挺不错的。
可现在国内的机械外骨骼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
比如同样是海陆丰公司投资的一个项目,叫“魏武卒”的单兵外骨骼,目前已经开发到了第三代,基本可以投入实战了。
魏武卒3单兵外骨骼装甲。
全套设备重量32公斤。
作战模式下的续航能力为8小时。
辅助行军下的续航能力为26个小时。
其高强度纳米铠甲,可以抵抗12毫米口径的穿甲弹正面打击。
采用特殊定制的固态电池,每公斤固态电池容量为860瓦时,能量密度比现在国内民用的二代海绵电池还强。
这种固态电池之所以没有投入民用市场,就一个原因:贵。
每公斤成本达到17万华元。
这也成为了魏武卒3难产的重要原因。
毕竟为了保证外骨骼的正常功能,该款外骨骼内置了6公斤的高能固态电池,因此单单是电池成本,就达到了102万元。
更何况这仅仅是电池的生产成本,还没有叠加研发成本、利润率,加上外骨骼的其他成本。
一套魏武卒3的总成本,达到了惊人的600万元左右。
哪怕是采购作为特种作战使用,这个成本也非常高了。
反倒是魏武卒2进入了实用阶段,因为魏武卒2的电池设计思路,是走了性价比路线,电池重量同样为6公斤,成本却只要3万块钱左右,就是能量密度只有每公斤500瓦时左右。
为了弥补魏武卒2的续航能力不足的缺点,近期增加了一套2公斤左右的光伏薄膜发电系统,可以在白天展开一块面积20平方米的光伏薄膜,通过光伏发电,给电池进行充电,或者维持外骨骼的日常功耗。
而且光伏薄膜发电系统,还可以作为外骨骼装甲的特殊护盾,阻挡一些子弹、炮弹弹片、小型无人机的攻击。
加上国内的其他技术越来越发达,类似于红外夜视仪之类的设备,不仅仅成本非常低,功能也非常强,设备体积可以做得又轻又小。
如此一来。
外挂器官项目的用途,就和魏武卒系列的外骨骼装甲高度重合。
这就是王砺锋认为该项目鸡肋的原因。
当然,外挂器官项目并非没有优点。
从江淼的设想来看,外挂器官项目至少有三个机械外骨骼没有的优点。
第一,就是续航能力。
第二,则是生存能力。
第三,是功能比较多。
续航能力方面,外挂器官项目衍生出来的生物基甲,可以靠吃东西和光合作用维持系统的能量需求。
吃东西和光合作用非常好理解。
如果是在动植物丰富的森林之中,那生物基甲的续航能力几乎是无限的,除非将使用者周围的森林全部毁灭,不然很难断绝其能量。
光合作用目前只是辅助,因为江淼只在实验室实现了14.7%的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
哪怕是将生物基甲表面都改造成为光合作用层,每天也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1000到1400千卡的能量,人类每天需要2400到3000千卡的能量,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
江淼的远期目标,是通过基因工程和纳米技术,让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能量利用率提升到30%左右。
只有达到这个能量利用率,叶绿体皮肤才可以成为生物基甲的核心供能方式。
而生物基甲的生存能力。
则和第一个优点的续航能力息息相关,毕竟都可以靠吃草维持正常生理需要了,生存能力自然非常厉害。
除此之外,生物基甲的生存能力,还表现为“抗毒性”、“无氧呼吸”、“水下呼吸”、“沼泽潜伏”、“非牛顿流体护甲”、“体温伪装”、“气味掩盖”等。
这些功能也表明了,生物基甲的第三个优点,那就是功能非常多,各种千奇百怪的辅助能力,让使用者的生存能力大大提升。
另外生物基甲在生产成本上,只是前期研发成本比较高,后期要大规模生产,反而比机械外骨骼便宜,维护成本也非常低。
一旦生物基甲完成研发,就可以使用生物培育舱,进行大规模培育,一套生物基甲大概十几万元就可以搞定。
因此这是一种大后期的装备。
虽然王砺锋没有把握说服其他人,但他还是愿意尝试一下。
他留了一个电话给江淼,便急匆匆回京城了。
倒是何锦堂留了下来。
江淼的私人休息室内,他一边倒茶,一边问道:“老何,幼薇那边的情况如何?”
“她已经和那个男的分手了。”
“你怎么说服她的?”江淼还挺好奇这件事的后续。
何锦堂脸色带着一丝冷笑:“呵呵,我不需要说服她,我只是安排了一次偶遇,让她看清楚那个混蛋的真面目,再让她助理添油加醋一下,两人一下子就分了。”
“原来如此。”
“我就知道那个混蛋不安好心,还以后不要孩子,原来他偷偷和前女友生了一个孩子,然后养在他老家。”
“有点小聪明。”江淼也觉得这个家伙只有一点小聪明,以为自己可以瞒天过海,却不知道何锦堂要查他,只需要一句话的功夫。
至于后面,何锦堂如何炮制对方,他没有多问,而是提起了一个事情:
“老何,我们集团下属的蓝鲸航天,八月份要发射一艘探测器,计划过去金星进行科研考察。”
何锦堂喝了一口茶:“这件事我看了你们的申请,你们怎么对金星感兴趣?为什么不去比较热门的火星?”
“金星更加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火星只能作为资源星。”
听了这个回答,何锦堂看出了江淼的想法:“哦?这么说来,你们公司是打算研究在金星长期居住的技术?”
“嗯,毕竟重力才是一个星球是否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火星的重力和地球差别太大了。”
“这个项目要投入不少钱吧?”
江淼简明扼要地描述了一下未来的规划:“未来十年内,我打算持续投入大约5000亿资金,推进金星开拓计划,在2040年前,在金星大气层上空,建立一座可以维持5000人长期生存的金星城市。”
“有把握吗?”何锦堂有些担心。
“这种项目成功与否,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带动的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
何锦堂随即回过神来,笑着问道:“你小子不会想拉航天科工一起干吧?”
“有这个想法,不过成与不成,就看航天科工那边,反正海陆丰集团会按自己的节奏推进这个计划。”
何锦堂摩挲着茶杯,过了一会他说道:“我帮你和航天科工那边沟通一下,不过不保证成功。”
“没有关系,我对于这方面无所谓。”江淼确实无所谓。
毕竟海陆丰集团今时今日的规模,十年持续投入5000亿资金,每年也才500亿而已,对于整个集团的资金链压力不大。
更何况海陆丰集团还可以通过这些投资,回收一部分资金,同时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