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会赚钱,也要能花钱
“你有啥路子,说出来听听?”陈红军问道,“有把握没有?有的话,我就给那边打电话,让李龙过来和你谈。”
“不用不用。”齐志国急忙摇头,“我也打算想听听站长你的意思,看我说的这个人,李龙那边能不能用上。”
“你说。”既然齐志国相信自己,那陈红军也就不再矫情,让他给自己说说,自己也给他参谋参谋。
“我认识一个老哥,是收食材的。他曾经和我打听过咱们收购站收的那些野蘑菇干,想要买一批。我认识的人里,我觉得就这个还比较靠谱,我记得站长你说过的,那个李龙也卖过野蘑菇干,还不少呢。”
“嗯,李龙卖过野蘑菇干,像珍贵的菌类,什么羊肚菌、黑虎掌菌他都采过。”
“我认识的那个不挑,只要是蘑菇干他都收,别说这些珍贵的的,就是普通的草菇晒干了他也收。他主要是做食材生意的,这些咱们北疆的野蘑菇弄到口里去,也是能卖上价钱的。”
“这个可以啊,李龙的收购站那边肯定是能收到野蘑菇干的,有多少存货不知道,但就我们当时开收购站来看,半年时间收个几百公斤的蘑菇干还是没问题的,所以这个是可以试试的。”
普通的蘑菇干卖不上价,但羊肚菌、黑虎掌菌这些山中珍品的价格一直在攀升,涨价的速度并不比贝母这些药材低多少。
毕竟眼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富的人越来越多,在富了的情况下,自然是想多吃点好的。
以前那些山珍,要么是山民的口中之物,要么是上层人物吃的美食,或者文学作品的好东西。
现在老百姓富起来,有些有了闲钱的人,自然想享受一下曾经那些普通老百姓享受不到的东西。
山珍自然就是其中最容易获得的了。
不管是不是炒作,物以稀为贵,东西少了,自然值钱,自然卖价就高。
“能行的话,那我这边先联系着,把人找到后问问情况,能收,那我再给你说,站长到时你就帮我联系李龙行了。”齐志国虽然喝的多,但还是很清醒的,说道,“怎么样?”
“行啊。”陈红军笑了笑,“放心,只要介绍成功,李龙那边肯定少不了介绍费的。说不定到时还能走条不一样的路子——咱们的工资,还真就不怎么高。”
陈红军自己其实也有点心动,光靠工资,想要让生活变的好起来,真的有点困难了。
其实陈红军认识的人不少,只是当时觉得对李龙来说最有用的就是贾天龙赵辉。
现在想来,其实其他的一些人,也是可以给李龙介绍一下子的。
真有路子,谁又甘心就呆着底层挨着这苦日子呢?
齐志国得了准信之后,和陈红军分开,回宿舍了。
陈红军往回走,半路上买了一些卤猪头肉和卤猪下水,提着回到新院子里,发现地面已经扫过,还洒了水,现在水痕还没完全干,挺清爽的。
原本在菜地里的一些杂草和叶子被清理干净了,儿子陈志新正拿着一个锄头给辣子松土,干的有模有样的。
正屋的门都开着,陈红军和儿子说两句话后,便过去把卤的东西放在厨房。
周秀娟正在厨房里收拾着灶台案板。虽然原主老黄他们把这收拾的还不错,但毕竟是要搬走了,灶台、案板和墙上有吊吊灰,还有一些油油,存的时间比较长。
周秀娟是打算把这里收拾出来后,再把自家的碗筷摆上放好。
“这是买回来的卤味,切了你们吃吧。”陈红军说道,“屋子里收拾完了?”
“收拾完了。”周秀娟笑着说,“屋子都收拾好了,志新住的地方也挺好,老黄他们留下了一些旧书,我看着挺不错,志新也挺喜欢的。”
“嗯,没事看看,不过不能影响学习。”这时候可不鼓励学生看课外书,但往往学生都会偷着看。四十年后,学生们迷上了电视手机电脑,学校却要鼓励学生们多看课外书……怪。
院子收拾的干干净净,回到屋里,陈红军看着虽然陈设还是那些陈设,但房间大了,宽敞了,看着也舒服。
嗯,住在独居院子里,果然不错!
李龙从陈红军家里出来并没有立刻回县里,而是杀往距离北庭不到五十公里的乌城。
既然赚钱了,那也得花一些。光会赚钱不会花钱,那算啥?守财奴吗?
他才不是。
去乌城,还有时间在天山百货大楼里,给妻子顾晓霞买个金戒指,给岳父顾博远买块上海牌手表,给两个孩子买了奶粉——这时候,这俩孩子也用不着其他东西。
给父亲李青侠也买了块手表,母亲杜春芳是一个金手镯。
给大哥家里买的是洗衣机,吉普车里勉强装下——单缸的,能放倒,不像冰箱放不倒,李龙想买这时候也拉不回去。
他还买了两箱酒。这时候名酒是汾酒,是五粮液,茅台还排不上号,主要是本地人不喜欢喝酱香型的酒,说那玩意儿曲子味儿太重,喝不来。
他还给李娟李强各买了两双回力球鞋——这时候没有运动鞋,就是球鞋,这个已经很利害了。
韩芳也有一双,至于杨大姐,李龙不太好买东西,他最终确定给杨大姐买台缝纫机——这个当半年奖了。
到玛县再买,现在吉普车拉不下。
回到县里天已经黑了,听到汽车喇叭声,过来开门的还是韩芳,杨大姐在院子里看着。
李龙把吉普车开进院子里后,下车开始往下搬这边的东西。
“这给我的鞋子?”韩芳惊讶的问道。
“是啊。”李龙笑笑,“穿上看看合适不合适,不合适的话,抽空去换。”
“合适合适,肯定合适的!”借着院子里挂着的大灯,韩芳抱着鞋子根本舍不得试,直接就说。
“你都不试咋知道合适呢?”杨大姐也没想到一双鞋子把孩子变成这样,她也不是买不起。
只是韩芳太懂事,自和杨大姐共患难那段时间后,韩芳几乎从来没有主动给杨大姐提过要买什么东西。
这回力鞋,杨大姐也不懂啊。韩芳在学校上学的时候自然知道,虽然羡慕那些穿球鞋的,但她穿着布鞋却也从来没嫌弃过。
“上面有号哩,就是我的码数。”韩芳解释着,“谢谢叔!”
顾晓霞开门出来,看着李龙回来,笑着招呼一声,又进屋去看孩子了。
杨大姐往厨房走,边走边说道:
“他叔你还没吃吧?我给你热饭去。”
晚上饭是绿豆稀饭,馒头,炒菜。李龙正饿着,洗手后大口吃了起来。
吃完杨大姐让他快回屋,自己收拾厨房。李龙回屋里后,发现茶几上有一杯茶水,知道这是顾晓霞给自己倒的,便端起来喝了一口,进了里屋。
两个孩子睡下了,但还没睡熟,李龙进来的时候,明明还睁了一下眼睛,然后又闭上了。李龙笑了笑,坐在了顾晓霞的身边。
他又喝了一口水,放下杯子,顾晓霞站起来到他身后,轻轻捏着李龙的肩膀问:
“事情办的怎么办?陈站长一家还好吧?”
“不太好,一家四口挤在两间房里,住的挺艰苦的,我给他留了一些钱,正好他打算买个院子。”
顾晓霞点点头没说话。虽然自家生活条件好,但其实她知道的,条件好是因为李龙能赚钱。不然的话,自家最多和同事差不多,一天到头,为了柴米油盐算计着花——其实这才是正常人的生活。
顾晓霞给李龙捏着,李龙从兜里掏出了买的金戒指,抓着顾晓霞的手给她戴上。
戒指在李龙这两世为人的眼里,看着挺素的,但顾晓霞却很喜欢。
她自小没母亲在身边生活,也就一直没扎耳朵眼,顾博远想不到这个,等大的时候能自己做主了,却又怕疼。
结婚的时候买的金耳环还是掐的那种,并没有耳朵眼,也就不怎么喜欢耳环,现在李龙买的金戒指她倒是挺喜欢的。
孩子睡熟,两个人这才打开电视,看起了小声版的《人在旅途》。
这时候国家和南洋关系非常好,派出一大批中层干部到南洋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这对于后来改革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也让南洋成功的培养了一批亲近西方的官员。
其中有一部分以后到了高层,制定的政策就偏向于西方——甚至还出现了间谍。
当然,对于民间而言,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个时期多了一批南洋的电视剧,比如《人在旅途》,比如《雾锁南洋》等等。
这电视影响力挺大,甚至到三四十年后,不少这个时代的人,还记得电视的主题曲: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
第二天早饭的时候,李龙把那块表给了顾博远。
“嘿,小龙你有心了,我这表已经快不能走了,正好换上。”
顾博远原来是有表的,老表在特殊年代经过了多次磕碰,其实已经快完成其历史使命了。
李龙笑笑,没吱声。男人之间,有些话不用多说。
顾晓霞顾博远去上班,李龙等杨大姐忙完后,便开着吉普车去了四小队。
吉普车停在了老马号的边上,因为李龙看到了自己的那块甜菜地正在浇水,而浇水的人正是自己的大哥李建国。
李龙下车,看到李建国正穿着胶靴子在地里不停的调整着——浇水虽然是大水漫灌,但也是个技术活。
虽然四小队的地在播种之前,要经过切、耙、平等过程,大体上保持了土地的平整性,但实际上这地块无法达到绝对的平整,那些坑洼的地方肯定还存在。
这就导致浇水的时候,如果不进行一些补救措施,那么大水浇过,有些地方浇不到,有些地方会积水。
庄稼通常都比杂草娇嫩些,浇不到会旱死,积水的地方会淹死。
所以会种地的农民,往往在浇水之前,在地里打一些梗子——所谓的打梗子,其实就是在必要的地方挖土堆出一些类似小土坝的东西,挡着水,让水在这里多存留一段时间,或者挡着让梗子下面不积水。
这就是个技术活,也是个经验活——地里哪里有坑哪里比较高,平时心中就有数。
光这样做好预备工作还不算完,浇水的过程中也要随时看着地里水的流向,因为地里种了庄稼,有些地势就被庄稼改变了,可能需要临时打梗子。
所以给庄稼浇水可不是个轻松活——当然,这是在当时。
三十年后,浇水就变成了个枯燥的轻松活,只需要守在地头的泵房里,往水里加入化肥,然后拧开阀门,算着时间,等到了之后,关阀就行了。
因为这个时候浇水就完全是通过滴灌带完成的,原来那些浇不到的地方已经不存在的,水管四通八达,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到达,而且还能把化肥一并带过去,省了大事。
这时候的人绝对想不到,以后浇水会这么简单。
李龙下来的时候,李建国在地里一边打梗子一边和地边上的老罗叔开着玩笑:
“我可不敢让你那老胳膊老腿浇这水,万一一头攮到水里淹着了,算谁的?你还是老老实实的喂你的牛羊吧,那才是你的本行。”
“嘿,我才不老哩!”老罗叔自然是不服老的,笑着说,“真要浇水,我可不比你差。”
“你行了吧,别吹牛。小龙来了,你问问他让不让你浇水……”
“那肯定不行,老罗叔,你不服老是可以的,但这方面你可不比我大哥。”李龙开着玩笑,“好了好了,我这边给你们带了些好酒,正好搬过去。”
“嘿,那可好,我喝的少,杨老六这回可高兴了——老六!过来搬酒!”
杨老六今天不放羊,正在院子里忙着啥,听着动静就赶了过来。
知道要搬酒,还真高兴了,抱着酒箱子就往里走。
李龙没帮忙,他看到往地里流的水里,有鲫鱼在晃动,急忙就跑到渠边看情况。
入地的渠水挺深,水也挺急,但水流到甜菜地里,水流就缓了,水也浅了,李龙只是顺着地边走了不远,就在甜菜根边上看到了有一条大鲫鱼片子努力的想往上游窜着,大约它也知道一旦留在甜菜地里,等它的就只有死亡了。
嘿,好家伙!李龙蹲下两手把鱼摸在手里,这鱼至少得有两三百克,劲很大!(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