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不好

打架不好

小时候,无所事事,除了看书就是打架。

看书,除了增加点儿谈资吹吹牛B外没大用处,打架倒多少能让人增加一些自信,还可以顺手参一参人生。

一般说,小孩子打架要经过这样几个程序:1.在一起游戏;2.口角;3.动手;4.较量得失;5.言归于好或分道扬镳。

请听我一一道来:小孩子在一起游戏是必然的,不然也打不起来。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就要解决,如果口头上能解决的话就用不着过渡到“动手”

的阶段了。

动了手,事情就有点儿麻烦,小孩子的事,哪里真有什么对错?谁先动手谁就错,起码大人会这么认为;动手就有吃亏占便宜的问题,谁被打出血了,谁碰破了皮,都得看清楚了,或者小伙伴自己评理,或者哭着找大人说事(经常找大人的会被同伴认为没出息)。

理讲通了之后怎么办?和好呗,分道扬镳的事很少发生——一个街区就那么大,要是都记仇的话以后就没人跟你玩了。

谢天谢地,我现在是大人了,也很少跟人动手。

但仔细琢磨一下,大人之间的纠纷种种和小孩子打架其实也没什么区别。

比如,陈逸飞和姜文在一起拍电影,相当于小孩子的游戏阶段;两个人发生矛盾,相当于“口角”

阶段;互相向媒体发信,倾诉自己的委屈,相当于“动手”

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无论小孩子打闹还是成人游戏,都是最为精彩的段落:姜文说陈逸飞不懂艺术,陈逸飞说姜文霸道,都有自己的道理。

动手过后,双方肯定会开始反思自己——不是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而是反思如何更有利——这就是“较量得失”

阶段。

最后怎么办,估计也和小孩子们一样,坐下来,商量怎么赶回剧组去,接着拍戏。

毕竟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斗争,没有过不去的坎,一日夫妻还百日恩哪。

自然也不排除分道扬镳的可能,如果真是这样,两个人里至少有一个是疯子,当然最可能疯掉的是投资方,毕竟戏已经拍了一半,钱也花得差不多一半了吧。

其实,人都好个面子,你说你的理,他过他的年,关键的原因还是事先没想清楚。

比如说陈逸飞,你找姜文合作,是看中他的艺术才能还是他身上不怎么好的那一面?如果重艺术,就稍微忍受一下又有什么呢?没看《寻枪》的陆川吗?过得可不是挺好?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王小山: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王小山: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上一章下一章

打架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