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新锐
从前,我酷爱PC游戏,现在岁数大了点儿,觉得一个人跟电脑较劲显得有点儿可笑,便将所有的PC游戏从硬盘中请了出去——我改玩网络游戏了。
在很多养成类PC游戏里,都有一个道德指数,或者叫德行指数。
玩家让主人公去教堂义务劳动或者教小孩子弹钢琴,道德指数就会有所上升。
当时我觉得,游戏的制作者们对人生的观察实在是细致,因为这些情况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的。
我从前所在的学校里就这么做,学生闯红灯,或者迟到,就会扣德育分;帮老师搬桌子,就会加分。
现在情况又有所发展,比如11月24日兰州《都市天地报》报道:兰州某街道某社区成立了“道德银行”
,大致的意思是如果你捐了钱或者物或者做了其他好事,就可以把这些“道德”
存在这个银行里,以后当你需要时,银行就会指派别人也对你进行道德维护。
该社区的顾主任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介绍他的辖区面积大概有平方公里,现有居民2320户,平房1240多间,楼房仅23栋。
社区内的6家单位,早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他说,我们这些社区干部心里经常感到很惭愧,也逼着自己去想各种办法……现在我只能开口头支票,以社区的信誉作保证,把大家们的功德记录下来。
让闪光的东西永不腿色,然后一届一届地传下去,至少说别让子孙们忘记它。
“目前,整个平房区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火灾、洪水、病人急救……一想起这些事,我就整夜难眠”
记者写道:这个铁铮铮的汉子脸上,不由自主地落下了泪水。
辖区人民生活水平到了如此地步,顾主任应该去想些别的办法来提高大家的收入,而不只是想着开口头支票或者帮助大家提升“道德”
,至于流泪就更没必要了,效果远不如辞职。
不知道“道德银行”
的主意是不是顾主任百忙之中亲自想出来的,如果是,建议《新周刊》评选他为年度道德新锐。
道德究竟能不能指数化?窃以为,不可以。
就算是道德真的能够量化,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顾主任的银行规定:“志愿服务原则上折算成时数进行登载,现金按每八元人民币折算成服务时数一小时计,物资按市场均价折算成现金后再折算成服务时数”
其实,这和道德实在无关,不过是花钱买服务罢了。
至于另外一条规定,已经让我背后冷飕飕地冒凉风了:“‘道德银行’的“道德币”
——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主要通过社区负责人走访群众、居民互相反映等方式收集”
说实话,我宁可不“道德”
了,也不愿意生活在天天有人窥视着的社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