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圣人?
年少时看过一个民间故事(大约是在《故事会》或者《民间文学》一类的杂志上),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一度想把关羽塑造成寡廉鲜耻、负兄偷嫂的人,但夜半遭关羽托梦大骂,便不敢了。
这让我感到新鲜。
我想,历史上的关羽完全有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从大处看,关羽一生功过,应是三七开,三分功劳,七分失误。
最大的败笔自然是刚愎自用,目中无人,惹怒孙权,致使荆州失守,蜀汉失去了兵分两路向中原进军的可能。
也间接地导致了蜀军的彝陵之败和张飞、刘备的死亡。
如果关羽不是这样一个人,中国的历史可能要重写了。
陈寿所著《三国志》被视为良史,其《关张马黄赵传》中对关羽并没有太多的褒扬。
细读《三国演义》,发现罗贯中对关羽也没太客气。
假如第一段的民间故事是真的话,罗贯中肯定是不敢明着写关羽的不是,却做了不少手脚,暗示读者另一个可能性了。
关羽最为出色的表现全是在荆州之前,而其最被称道的“义”
又集中表现在“降汉不降曹”
那段生活在许昌的日子(在荆州出色的地方多是武功,如擒于禁、斩庞德等,与义气无关)。
但小说第二十六回中有一个地方让人疑惑——“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
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
这就应该是作者让关羽“表演”
自己的“义”
了。
不和嫂子同居,其实用不着什么“义”
,一般人都做得到。
但为什么要站在门外呢?完全可以自己找一个地方去睡啊。
如果说是为了保护嫂子的安全,也用不着“秉烛”
,这样目标不是太明显了吗?作者就这么写,读者自然知道这是一场“秀”
,不拿着蜡烛,谁会看得清站在那里的是关羽呢?这个并不算什么。
也是在这一回中,当关羽知道了刘备在袁绍处时,数次想拜辞曹操,曹操避而不见,张辽也托疾不出,关羽就留了封信,让人去相府投递,“一面将累次所受金银,一封一封置库中,悬汉寿亭侯印于堂上”
,将曹操送的十个美女扔在内室,便起程去寻找刘备。
关羽这个举动被称为“挂印封金”
,佳话流传了上千年,但罗贯中笔下皮里阳秋,似乎对关羽并不那么友好。
在后面的文字里,利用“挂印封金”
给读者剥开了关羽虚伪的一面。
且看,第二十七回中,曹操率人追上了关羽,准备送给关羽黄金一盘,关羽说:“累蒙恩赐,尚有余资。
留此黄金以飨将士”
——原来关羽并没有把曹操给他的所有的钱都“封”
了,还是带走了一部分,这应该是罗贯中想告诉我们的吧。
也是在这一回中,关羽连连过关斩将,到了第五关时,秦琪引军出问:“来者何人?”
关羽的回答是:“汉寿亭侯关某也”
——咦?不是把汉寿亭侯的大印留在了许昌,表达自己不受曹操所封的心意了吗?怎么又自称为“汉寿亭侯”
了呢?看到这,我就想笑,罗贯中实在是太“坏”
了,明着不敢,暗地里还是对关羽不大感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