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首顾隆中,茅庐空悬

第444章 首顾隆中,茅庐空悬

主公刘备既下定决心亲访卧龙,便雷厉风行地开始准备。他是个一旦认定目标便极为执着之人,尤其在求贤方面,更是诚心可见。议定拜访之事后的第三天,便选了个黄道吉日,打算动身前往隆中。

出发前夜,主公特意召集我、元直以及关、张二位将军商议行程细节。看得出来,主公对此行极为重视,甚至有些许的紧张和期待。他询问我们携带何种礼物为宜,是否需要多带些随从以显隆重。

我深知诸葛孔明此等人物,绝非看重凡俗财物之辈,过于奢华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引其反感。而过多随从,则失了“求贤”而非“征召”的本意。我适时进言道:“主公,卧龙先生乃世外高人,躬耕陇亩,非慕荣华富贵者。礼物之选,无需金玉珠宝,当重在雅致与心意。可选些上好的文房四宝、古籍善本,或新野本地所产的一些精致土仪,以示敬重即可。至于随从,宜少不宜多,有我与元直、云长、翼德四人陪同足矣,既能护卫主公安危,亦不至过于张扬,扰了卧龙先生清静。”

我的提议,暗合了隐士的心态,也考虑到了实际情况。元直在一旁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主公听后,深以为然:“子明所言甚是,就依此办理。”

张飞在一旁却忍不住嘀咕:“哼,见个村夫,还这么多讲究!依我看,直接带兵去,看他来不来!”

关羽虽未言语,但那微微扬起的下巴,也透着一股子傲气。我心中暗叹,这二位将军勇则勇矣,但在理解这些高士心性方面,确实还有待磨练。我并未与他们争辩,只是再次强调:“二位将军,此行关乎主公大业,卧龙先生非比常人,礼数周全,方显主公诚意,切不可鲁莽行事。”

主公也对他们二人道:“三弟、二弟,子明所言乃是老成谋国之言,此行务必听从子明安排,不可造次。”

关张二人见主公发话,这才勉强按捺住性子,不再多言。

次日清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们一行五人,舍弃了车马,皆着便服,轻骑简从,自新野出发,向西往隆中而去。主公走在最前,神情肃穆,带着几分虔诚;关张二人紧随其后,虽面色平静,但眼神中仍有些不以为然;我和元直并辔而行,彼此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此行,不仅是为主公求贤,对我而言,更是近距离观察、印证那位“卧龙”的关键一步。锦瑟那边早已通过玄镜台的渠道,对隆中一带做了初步摸排,虽然关于诸葛亮本人的核心情报极少——此人深居简出,行踪颇为规律又似乎暗藏玄机——但至少周边环境、乡邻口碑等信息,已了然于胸。这也让我对此次拜访可能遇到的情况,有了一些心理准备。

一路行来,渐离城镇喧嚣,田畴阡陌,鸡犬相闻。越接近隆中,景致越发清幽秀丽。岗峦起伏,林木葱郁,溪流潺潺,偶见农人荷锄而过,神态安详,仿佛世外桃源,与新野那紧张肃杀的气氛截然不同。我不由得暗赞,此地果然人杰地灵,难怪能孕育出卧龙凤雏这等人物。

行至一处名为“卧龙岗”的山岗下,远远望去,半山腰翠竹掩映之中,隐约可见几处茅庐,朴素淡雅,透着一股超然物外的气息。想来,那便是卧龙先生的居所了。

主公整理了一下衣冠,神色更加恭敬,翻身下马,步行上前。我们四人也连忙下马,紧随其后。

来到茅庐柴门之外,只见篱笆整齐,庭院洁净,几株翠竹摇曳生姿,几畦青菜绿意盎然。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宁静安逸。

主公上前,轻轻叩响柴门。

过了一会儿,一个总角童子睡眼惺忪地走了出来,约莫十一二岁年纪,穿着粗布短衣,揉着眼睛问道:“你们是何人?找谁?”

主公连忙躬身行礼,和颜悦色道:“小童,吾乃豫州牧、左将军、宜城亭侯刘备,特来拜访卧龙先生。”

那童子似乎听过这个名号,但并未露出多少惊讶之色,只是打了个哈欠,懒洋洋地道:“哦,原来是刘使君。只是不巧,我家先生今日一早就出门了,说是访友去了,不知几时才能回来呢。”

“什么?不在家?”张飞第一个按捺不住,嗓门顿时提高,“俺们大老远跑来,他倒好,出门访友去了?莫不是故意躲着俺们?”

“三弟,不得无礼!”刘备立刻回头低声喝止,但脸上也难掩失望之色。他转向童子,依旧保持着风度,问道:“那小童可知先生去了何处?大约何时归来?”

童子摇了摇头:“先生行踪,小童哪里得知?或三五日,或十数日,也未可知。”

这下,连关羽也皱起了眉头。刘备站在原地,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想起了我的提醒,强压下心中的失落,对童子道:“既然先生不在,备不敢惊扰。烦请小童转告先生,刘备曾来拜访,改日再来。”

我则趁此机会,仔细观察着茅庐内外。院角几本书随意搭在石桌上,似乎主人刚离开不久;窗棂洁净,隐约可见屋内书架林立;墙角甚至还有几件看似简陋却颇为精巧的农具模型。处处透着一种不凡的品味和智慧。同时,我也留意到那童子虽然看似慵懒,但眼神清澈,应对得体,并不像寻常乡野小童。

我上前一步,对童子温和笑道:“小兄弟,我们远道而来,未能得见先生,实属遗憾。不知令师平日可有其他亲友在此?或许我们可以稍作等候,或留下些书信?”我试图从童子口中探听更多信息,同时也想看看能否遇到传说中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玄镜台的情报显示,诸葛均常在此处协助其兄。

童子看了我一眼,似乎觉得我比旁边那几个面色不善的将军和善一些,答道:“我家二爷(诸葛均)今日也随先生一同出门了。先生说了,若有客来,请自行留下名帖,他回来后自会看到。”语气依旧平淡,却将我的试探也挡了回去。

看来,今日是注定见不到了。是巧合?还是卧龙先生有意为之的考验?我更倾向于后者。

“大哥,既然人不在,还等什么?俺看这什么卧龙就是徒有虚名,故意摆架子!咱们回去吧!”张飞早已不耐烦,在一旁催促道。

关羽也捋着胡须,沉声道:“兄长,我等军务在身,在此空耗光阴,似为不智。不如先行回营,待探明其归期,再来不迟。”

刘备面露难色,看向我和元直。元直微微摇头,示意不必强求。

我心中了然,知道第一次拜访的目的已经达到——表达了诚意,也试探了对方的态度。虽然无功而返,但符合我的预期。我对主公道:“主公,既然先生远游未归,我等在此空等亦非良策。不如留下名帖,先行返回新野。待探听得先生归期,再来拜访不迟。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等诚心足够,卧龙先生定能感知。”

我的话给了刘备一个台阶,也安抚了关张的情绪。

刘备叹了口气,点了点头,从随身携带的文房中取出早已备好的名帖,恭敬地递给童子:“有劳小童转交先生。”

童子接过名帖,点了点头。

我们一行人,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卧龙岗。来时的期待,变成了此刻的失落与些许无奈。主公显得有些沉默,关张二人则在后面低声抱怨着“空跑一趟”、“故弄玄虚”之类的话。

我勒转马头,回望那隐于翠竹深处的茅庐,心中却异常平静。

这第一次的空悬,在我看来,并非失败,而是这场“三顾”大戏的必然序幕。它考验着主公的耐心,磨砺着关张的傲气,也让我对这位未曾谋面的诸葛孔明,更多了几分敬佩和期待。

能让刘备这样的人物甘心“空跑一趟”,并决心再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智慧和力量。

卧龙,果然名不虚传。

我期待着,下一次的拜访。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上一章下一章

第444章 首顾隆中,茅庐空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