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天大的好处
第240章天大的好处
冬阳煞白照耀着大地,似乎光芒无限,却没有带来一丝一毫的温暖。
街头寒风酷烈。
申释景像是没有听见张贵的推诿,自顾自的又问出一个问题,
“鲜茸岛在我们韩丽社稷未曾颠覆时,有丁口半亿。
你可知现在所剩几何?”
“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鲜茸岛虽然面积超过三十万哩,但境内多山,剩下的平原,其土地也大多非常的贫瘠。
水源还算丰富,但是人工的大型沟渠很少,
其实能富富裕裕养活三千万人已经是极限,五千万的话就等于半数黎民处于长期的饥饿的状态。
不造反才怪。”
张贵看申释景装聋作哑,也就不再假客气。
申释景面颊气的发红,却忍下了心中的怒火,
“现在鲜茸岛民还剩三百余万,还多是少年。”
王朝末世,千里无人,哀鸿遍野,普罗大众死伤无数乃是常态。
但是死到‘十不余一’这种程度,历史上是有,但却也罕见。
“知道鲜茸岛惨,却没有想到惨成这样!
难怪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神王、至圣’门下走狗都会出现了。
韩丽与千济同宗同祖,只是分居于平原、山地,所以这场社稷之争其实就是兄弟阋墙。
争夺祖宗留下的基业,结果现在却‘房倒屋塌’到胜负都没了意义。
人啊人,有时候真是何苦来哉!”
即便心性如张贵这般洒脱,听到这个答案也是感慨震撼,一时间无言以对。
没想到见他僵住,申释景却产生了误会,冷冷一笑道:
“我听说,自从龙虎登上鲜茸岛后,但凡征战中惨死的鲜茸岛民尸骸,就都被你以秘法炼化,另作他用了。
怎么现在算算死掉的,跟你炼化的,觉得不够数吗?”
“申仙子误会了。
我是觉得一场内战,各请强援,结果闹到如此境地,让人真真是无法置评。”
别的事情还能争辩,但以主神丛‘太岁入神’储存上千万鲜茸岛人的尸骸。
从任何一种公序良俗的角度都是缺德带冒烟。
尤其干这件事的‘许可证’,还是源自于申释景的一个‘感谢’。
现在被她本人用悲愤的语气质问,张贵再不能维持之前的‘强项’,低声解释着拱手默哀。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社稷颠覆至此,还请先生节哀!”
“你这个人,虽然莫名狂妄,但却是要‘脸面’,懂‘道理’的。”
申释景沉默了一会,脸色渐渐变得缓和,幽幽说道:
“所以我愿意跟你交易一个天大的好处。
你知道大启帝的‘夏阙’,跟西王母的‘昆仑’派出特使,来鲜茸岛上的事情吧?”
张贵又不是傻子,在清楚知道韩丽王室此时境遇的情况下,本来不会在意申释景的忽悠。
但听到‘夏阙、昆仑’的名头,还是忍不住点了点头,
“知道,我听说了。
那位在鲜茸岛上‘登天’的大能,赖在岛上太久了,闹腾的也太厉害,几乎亡国灭种.”
说到这里,看申释景表情不对,
“总之就是因为这个,夏阙、昆仑的门徒来了鲜茸岛,把她‘请’走了。
但申仙子,这跟你又有什么干系?”
“不是跟我一个人有关系,而是特使看到鲜茸岛上的惨象。
觉得我们韩丽王室再跟千济人内斗下去,只会真像你刚才说的‘亡国灭种’。
因此动员我们‘四宗’离开鲜茸岛,迁徙到地窟界去,另立基业。”
“他跟你们祖上有旧吗,否则这种高高在上的人物,怎么可能那么好心?”
张贵皮笑肉不笑的道,显然是半信半疑。
“我们‘韩丽四宗’毕竟立国千年,秘境还是有几处的。”
申释景一摆衣袖,终是显露出了王朝贵胃的风采。
作为‘暴发户’的张贵这下再也无可指摘,撇了撇嘴,
“我是不仅没有,甚至都没看见过这所谓的‘秘境’。
但想来也就是很普通的城池差不多,哎,等一下。
你刚说要给我交易天大的好处,难道跟这‘秘境’有干系不成?”
没料到自己还没点题,张贵就‘抢答’出了答案。
申释景淡淡一笑,“正是如此。”
这下张贵彻底绷不住了,心中颤忽忽的想到,
“这趟跑来鲜茸岛的运气好成这样了吗,不仅心想事成,还能薅到韩丽王室‘破产大甩卖’的羊毛!
‘秘境’是什么,那可是皇朝、王室、传古豪门的唯一标配!
有它你就能说‘家传甚古’,没有你就是土豪堆里的‘新生力量’。
这说明什么,说明其重要性啊!
‘秘境’相关绝对是最顶级的超凡知识,成品就更不用讲了。
总之这次哪怕买卖不成,只是白话几句,也可能受益匪浅。
知识就是力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人家请教,态度得摆端正。
不丢人。”
于是很快他的姿态变得恭敬起来,本来仰着的脑袋,耷拉了下来。
剑眉也成了‘趴趴虫’的样子,
“先生容禀。
其实在下对于‘秘境’的相关一切,一直都甚是想往。
如果今日能如愿以偿,真是喜不自胜。
还请您教我。”
“神丛血脉、修行资质、身份地位如你者,对‘秘境’感兴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你这个人不是挺会诡辩的吗,我还以为就算想往也会装出…”
“再能言善辩的人,除非遇到傻子,否则的话‘指鹿为马’就是极限。
而以先生的智慧,我若欺之以方,岂不是自取其辱。
是以万万不敢。”
张贵对于申释景的质疑,抢先一步,恭恭敬敬说出了自己的答案。
申释景闻言脸上露出了极为古怪的表情,
“你这人‘顺’的时候让人如浴春风,‘逆’时让人咬牙切齿。
小小年纪,到底是哪里学来的这些权变话术?”
“先生见谅。
在下出身市井,以前为了谋生不得不,哎,总之养成了好些的坏脾性。
至于‘春秋之谈’却是有些许天赋而已。”
张贵神态朴实而认真的答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