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太行汽车2
时间转眼来到九月,一场秋雨过后,太原汽车厂新落成的总装车间里弥漫着钢铁与油漆的气息。
二十多名工人正围着三台完成改装的卡车忙碌着,车头崭新的"太行"二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增压器转速达到2800转了!”一个年轻技术员兴奋地喊道。
测试台上的发动机发出雄浑的咆哮,完全不同于半月前那种病恹恹的状态。
仪表盘指针稳稳停在65马力的刻度上,这已经达到了老毛子原厂在平原地区的性能指标。
王铁抚摸着发动机舱盖上凸起的增压器外壳,那里还留着冲压机加工的痕迹。
“了不起!你们怎么解决高温密封问题的?”王铁很是惊奇的问道,要知道现在整个中国都缺少特种橡胶,这玩意儿完全需要进口的。
尽管在地面战场上,八路军已经取得节节胜利,战果不断地扩大。可是在大陆之外,鬼子的海军实力依然不是中国这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可以抗衡的,果脯那边的海军更是可以说没有。
所以想要特种橡胶几乎是不可能的。
姜寿亭指了指气缸盖上一圈暗红色的密封垫,“我们把太行山硬木经煤焦油浸泡后,又用之前留下的镍铬钢粉做了表面烧结处理。现在能在300度下正常工作。”
他顿了顿,声音突然低下来,“不过...这还不是最大的突破。”
林海川会意地掀开了旁边一辆卡车的篷布。
王铁看后倒吸一口凉气很是震惊,这辆车底盘明显比老毛子原厂厚重许多,钢板弹簧增加到八片,后桥也粗壮了一圈。
“这是......咱们自己造的新底盘?”
“是!结合了鬼子92式装甲车底盘和原山西牌卡车的模块化设计的。”
林海川兴奋地解释道,“我们用鬼子留下的冲压模具作为蓝本,让机床厂帮忙生产一批新的、适用的冲压机器,然后制造了大梁,再配上老姜改进的悬挂系统,现在载重量从1.5吨提升到了3.5吨!”
王铁绕着卡车转了一圈,突然发现后轮居然是双胎设计。
“轮胎问题怎么解决的?”王铁很好奇的问道。
“多亏了政委协调。”
姜寿亭接过话茬,“太原橡胶厂有鬼子储备的南洋橡胶和本地硫磺,按阎老西儿时期的老配方生产。虽然寿命只有进口胎的一半,但成本只要三分之一。”
王铁点了点头,然后看着面前这两个胡子拉碴的工程师。
“咱们有没有可能用石油来生产汽车轮胎?”
王铁的这句话并不是胡乱说的,在后世石油加工后的衍生物做汽车轮胎已经是很常见的事,并且占据着轮胎制造的核心地位。
石油通过炼化与化学反应转化为合成橡胶,石油裂解生成的丁二烯、苯乙烯等单体,经聚合反应制成丁苯橡胶、顺丁橡胶。
这种合成橡胶性能稳定,耐磨损、抗老化,可规模化生产。
还有炭黑,石油焦或重油在高温下不完全燃烧生成,可以用于增强轮胎强度与耐久性。
“这个之前倒是还真没想过,不过可以试试!”林海川很是期待地说道,然后眯着双眼回想着。
“我记得之前在老毛子学习时,我的老师就提到过,十几年前美国、德国通过石油化工技术改进合成橡胶用于轮胎工业,并且从去年开始,老美就已经大规模生产合成橡胶了。我想我们延州那边既然有全套的石油开采提炼设备和技术,那我们就真的可以试一试。”
“这件事情我来解决!”王铁直接说道,作为装备部副部长,石油提炼工厂也在他的联系名单里。不过平时各种燃油生产产量还是不错的,王铁也就没有怎么关注过这个石油工厂。
现在,王铁不能不关注了!
“你们还有什么困难只管提出来!我这段时间主要就是在太原周边待着,咱们得汽车生产链条就快建设成了,最迟下个月,你们就能在太原周边就近购买到汽车生产的大部分零配件。”
这也是王铁这段时间为什么一直往太原跑的原因,从一开始王铁就打算在太原附近搞一个汽车生产全产业链,现在已经是初见成效了。
十月的太原城外,一条崭新的铁轨正向东延伸。这条铁路将太原周边的几个城市彻底连了起来。阳泉、榆次、晋城、长治等等都在这条铁路线上连着。
王铁刚刚从榆次驱车赶到太远,一路朝着太远汽车厂驶去。
刚到汽车厂,王铁一只脚刚从吉普车上伸出来,身后传来吉普车的刹车声。
刘师长和政委走下车,望着汽车厂里热火朝天的忙碌场面,不禁感慨,“三个月前这里还是鬼子的修理厂,现在居然能自己造汽车了!”
王铁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两位首长,今天怎么有空来汽车厂了?”
“我们接到通知,今天第一批次的汽车正式下线,这可是咱们自己生产的汽车,我们两个就算在忙也要来看看!”政委笑呵呵的看着王铁,“怎么样?最近你一直在忙,各处跑!现在有什么成效了?”
“两位首长,咱们现在的成效还是很可观的,我们已经建立起从原材料到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
说着,他掏出一张纸,展开一张手绘的地图,“阳泉的煤、五台山的砂、榆次的机床,加上延州的石油,太原的钢铁,我们已经能够实现各工厂生产零部件,太远汽车厂组装。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技术,现在连发动机缸体都能自主铸造了。”
政委仔细查看着地图上标注的十几个红点,很是感慨的说道,“很好啊!王铁同志,你这是在太原周围建立了一个汽车全产业基地啊!”
“我想,要不了几年,太原周围就会成为中国的汽车生产基地,能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和工人,大大增加我们的组织力量!”
“是啊!”刘师长突然拍了拍王铁的肩膀,“我还听说你们搞了个'三结合'生产法?能不能给我们讲讲?”
提到这个,王铁顿时眉飞色舞起来,“这是林海川同志的创举!让老技工带学徒、老毛子的理论结合本地经验、生产兼顾维修。”
三人走进组装车间,王铁指着远处正在组装的底盘,“现在一个底盘的生产时间从七天缩短到三天,而且质量比老毛子原装的更适应山西地形。”
正说着,一阵熟悉的发动机声由远及近。姜寿亭驾驶着首辆完全国产化的太行卡车驶来,车斗里满载着刚下线的零部件。
卡车在众人面前稳稳停下,发动机熄火后,排气管还在微微冒着白气。
“报告首长!”姜寿亭跳下车,激动地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首批二十辆卡车已经完成总装,随时可以开往前线!”
刘师长绕着卡车转了一圈,突然发现有几辆卡车的车门上喷着“386旅汽车连”几个大字,不禁笑骂道,“好啊!这小子手伸得够快的!”
“他人呢?”刘师长看着姜寿亭问道。
“陈旅长刚刚还在,这会应该是偷偷跑了吧!”姜寿亭一脸无辜的说道。
“哈哈哈哈......”
政委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这是他能干出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