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人刘庆邦&徐坤(1)
如今在中国文坛提起刘庆邦的名字,简直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他的短篇,早已自成境界,多数作品像《鞋》、《梅妞放羊》等等已成名篇。这些都是批评家们该的论,无须我们这些写印象记的人赘。
印象当中,庆邦是个讷于,敏于行的人。平常他的话不多,一般在人多的场合,无论是集体出游还是聚会饮宴,总听不到他的声音,仿佛他这人并不在场。但每逢开口,必有妙语警句或噎人之语。就像他的小说,总是不声不响,却总是那么地道,透着股厚重底蕴和顽强坚韧性,还有眯缝起眼睛笑的那么一股聪明、狡黠的劲儿。
庆邦的祖籍是河南。关于河南人,北京当地多有恶评,最著名的要数量存瑞炸碉堡的段子,英雄人物最后喊的一句话是:“不要相信河南人。”但是对庆邦,相熟的朋友见面总爱逗他说:“你不像个河南人。”如同人们对上海男人说的一句“你不像个上海人”那样,调侃之中是实在的褒奖。庆邦听了这话,每每也不语,只是一味的坏乐。河南籍的刘庆邦实在是个老实人,偶尔还有一点蔫儿坏,笑时不露齿,两腮憋出酒窝,眼睛眯成一条缝。出门总是背一个军挎,夏天的时候是军挎配白衬衫,冬天或者春秋季节就是军挎配小立领的茄克衫。草绿色的小军用书包几乎成了刘庆邦的标志性装扮。这个纪念物,是否在表明他在怀恋当年、他青春年少时代挤在红卫兵大哥哥姐姐们中间去韶山去北京大串联的经历?不得而知。只知每逢他给我们这些后生讲起他那段“准红卫兵”历史时,往往都眉飞色舞,深深自我感动和陶醉。
跟庆邦相识一晃已经有些年头。他是北京作家里受众人爱戴的一个。为人和善,有师长之风。庆邦是个喜欢喝慢酒、说慢话的人。每逢有几个时脾气的朋友把酒围炉而坐,推杯换盏,酒热耳酣,庆邦就脸色微酡,绪渐渐入巷,话也就慢慢绵长。有一年,一个文友送了他一箱“酒鬼”,我们几个爱喝酒又平常说话慢的人就跟他沾了光,跟着足足喝了一秋天又一冬天好酒。那真是幸福的好时光,闲来无事庆邦就喊我们喝酒。有时提拎着酒到作协林斤澜老人家里喝,林老也是慢慢说话、慢慢品酒的人,再加上庆邦的慢慢悠悠,我们就一边小酌,一边听他们讲古道今,味道十分醇厚。有时也抱着酒到“九头鸟”去,跟湖北的辣子叫劲;有时就随便拣就近的小酒馆,要几个没什么名堂的下酒小菜,朋友间慢慢叙旧,话时短时长,酒时慢时快,不知不觉,四五个人,两瓶酒喝光了。散时,醉醺醺的,有点明白“人散后,一弯新月天如水”的意趣。
2000年,我有幸跟庆邦同时签约于北京作协,成为合同制作家,差不多属于是“一个单位”的了,在大会小会上更经常碰面。每年年终述职时,庆邦总是高产大户,听他叨咕他的那些巨大的创作量,每年总是十几个短篇,外加中篇,外加每篇小说几乎都被各家选刊转载一遍,全中国的文学刊物上,可不就频频闪烁、每每闪耀“刘庆邦”这个光辉名字嘛!那时候他还要边写作边主持煤矿文联的一部分工作,其工作的辛苦及其写作的勤奋程度可想而知。
在新的一年的总结会上,庆邦的身份已经是北京作协的专业作家。在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了他那更加巨大的创作生产量之后,他抚夸追昔,不由自主感慨:倘若不努力工作,便无以对得起这份职业。他说他甚至连每年的大年初一,一大早起来,也还是照常要坐到书桌前进行创作。勤奋工作不光成为了一种个人生活习惯,同时也在表明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善良的人总会有好的回报的,祝愿庆邦在新的一年里龙马精神,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