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欲以练武苦劝学 反是痴迷武生行…
一个寒星闪烁的冬日之晨,凛冽的寒气逼得往日喧闹的市井肃静了许多。
成龙的父亲天麻黑初亮便轻唤儿子:"
港生,起来,跟老窦(父亲)出去,带你去一个好玩的地方"
听说有得玩,睡眼朦胧的小成龙动作敏捷,一个"
鲤鱼打挺"
从床上坐起,跟着父亲便出了门。
那时,他们住在香港山顶车站附近,这是达官贵人的居住区。
家居于此,是父母在此打工的缘故。
父亲早说好星期天要带他去一个好玩的地方,成龙一路便不停地问:"
老窦,我们这是去哪儿?"
他老窦卖着关子,不肯作答,只一路拉扯着他,下山、搭车,七拐八弯,终于来到了一幢屋前。
他父亲说:"
到了"
原来这便是日后声名卓著的于占元教头办的中国戏剧学校。
从外观看,这只是一幢设施颇为简朴的庭院。
于占元是京剧武生出身,自内地来港后,便创办了这一学校,授徒为生。
他是香港的名武生,成父是热心的票友,两人就缘此相识。
进了校门,只见地上倒立着一排剃着光头的戏校学生。
已有50余岁的于占元师傅一看便知是练功出身的人。
他穿着没有线条的对襟唐装,却有一股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神采。
眼下,他拎着一条短小的教鞭,双目炯炯地巡视着那些弟子们。
成龙一见此人,立刻肃然噤声。
成龙父亲毕恭毕敬地作揖颔首:"
于先生,早"
老者威严地略一点头,算是回礼。
成龙父亲热情地问候着他所崇拜的名角,于占元师傅一边兴致颇高地与来拜访他的客人倾谈,一边仍拿眼睛不停地扫视着他倒立着的弟子。
这厢,成龙父亲也瞄到小嘴半张、看得入了神的儿子。
他心里有些得意地想:小子,你好好看看吧,看看练功多苦,你再不好好读书,也把你送来受受这份罪!
这是他此行秘而不宣的目的。
突然,只听得"
咕咚"
一声,成龙父亲望去,只见一个倒立着的孩子,气力不支,訇然倒地。
说时迟那时快,于占元师傅三步并作两步奔到这个孩子面前,手里的小鞭子毫不含糊地打出去,清脆地落在孩子的胳膊上。
孩子抚着胳膊,小脸涨得通红,马上又以头支地,恢复成倒立的姿势。
成龙父亲走近贪馋地看着别人练武的小成龙,正准备抚着他脑袋趁热打铁地说出一番劝其认真读书的话,却不料小成龙一返身抱住了父亲的腿,摇晃着恳求他:"
爸爸,我也要练武,剃光头,你答应我,答应我"
父亲哭笑不得,只好问他:"
你不怕苦?"
不怕"
回答得斩钉截铁"
你不怕师傅打?"
爸爸,我不会摔倒的,不像他那么笨"
他指着那个挨了鞭子的倒霉蛋,孩子气地夸下海口。
真是"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成龙父亲无可奈何。
这场精心设计的思想教育课程只好草草收场,不了了之。
告别了于占元师傅,父子俩踏上了归程。
成龙一路上执拗地缠着父亲让他去习武、拜师傅,做父亲的不禁苦笑:真不应该带这个顽皮的孩子来戏班。
真是打错算盘!
没有脑筋!
--他暗骂自己。
成龙父亲对此行的后果显然还是估计不足。
他没有把成龙的习武要求太放在心里。
他以为这不过是小孩的一时心血来潮,过上三五天就没事了。
只是教育他重视读书的事,看来还得另想办法。
成龙父亲暗想。
成龙却高兴非凡!
他的思想正跑在另一条轨道上。
他觉得他已找到一个好出路,既不用读令人头痛的书,又可自在地发挥自己的体力长处。
又能玩,又能学到东西,也对得起父母了,实在是天大的好事。
父子俩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
他们"
离心离德"
,结果,第二天早上就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
翌日清晨,成龙父亲像往常一样叫儿子起床跑步,然后吃早餐上学。
当他正打算高一声、低一声地唤醒这个平时装睡赖床的孩子时,却意外地发出一声惊叫"
咦?"
小成龙已穿戴整齐,脚蹬一双平底黑布鞋,身边放着一个小小的布包袱--完全是粤语武打片中拜师学艺的小弟子或小和尚出门时的装束。
父亲愕然之下,不禁惊问:"
港生,你要去干什么,这么早就起身了?"
回答仍然是那句话:"
我要拜师学武功"
父亲不禁有些愠怒:"
乱来!
谁让你去的?"
儿子的声调低了:"
我问过你的,反正不让去,我也不读书了"
父亲的声音立时提高了:"
你敢不读书,看我收拾你"
他们都可以不读书,去戏班,我为什么不行?我愿意在戏班练功夫"
成龙咕哝着。
父亲不跟他罗嗦,让他马上换上平时的衣裤,吃早餐上学去,不要再说傻话了,否则"
回来我打死你"
父亲匆忙去上班了,成龙此次却没有听话地去上学。
他倒不是不怕父亲的威吓,相反,他害怕父亲动怒,也不愿父亲为他难过。
只是他主意已定,脾气也执拗,他不愿因为任何原故改变自己的愿望。
结果可想可知。
这个不听话的孩子激怒了父亲。
父亲在他的小屁股上痛揍了一顿。
但此次,这个颇会察言观色的孩子不肯松口,也没有乖巧地认错。
疼爱他的母亲入情入理地劝他:人应该好强,不要怕困难,要做个有文化的人,不要像父亲一样斗大的字不识一箩。
没有文化的人,再辛苦、再搏命(拼命),也不得发达。
要强的母亲言及此,有些伤感。
但她得到的,仍是小蛮牛一般执拗的回答:"
我要学武功,不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