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评:重读柯云路(2)
如果想了解中国当代社会,想了解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衡心理及趋向平衡的挣扎运动,想了解不同年龄段人之间的观念嬗变与冲突,想了解当代中国人性扭曲的特殊历史以及当代人的精神痛苦,不可不看这两部书。
一个作家试图百科全书式地描绘社会生活,一需要广阔的社会人文视野,二需要熟谙各个阶层各种人物,三需要三言两语勾画出人物的能力,四需要将众多人物及场景结构起来的谋篇能力,五需要作者本人那不是与生俱来也是已然成就的恢宏气势。
柯云路在这方面无疑是一个富有者。
于是他在百科全书式写作似乎并不潮流的年代堂而皇之地写了百科全书。
透视柯云路八十年代的创作,我们也能够觉察出其有过随从当时文学发展主流的意愿,但终因其自身的独特品质太强势而未能完全拧动自己,结果多少有些偏离文学时尚而显出孤傲一方。
时隔近二十年,不少当时看来流畅美丽的文字已经成为过眼云烟,而《夜与昼》和《衰与荣》却让我们重温了文学作品拷贝真实生活的厚重价值。
《夜与昼》和《衰与荣》无疑是百科全书式描绘中国当代生活的经典作品。
三照理说,今天早已不是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时代,生活的节奏和审美情趣都短平快了,似乎已没有史诗式小说的生活基础与阅读空间了。
但柯云路却为之了。
这特别体现在他以“文革”
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芙蓉国》。
十年“文革”
是中华民族一段特殊历史,二十多年来文化界一直呼喊对“文革”
反思,但并没有多少人踏入这个雷区。
从方方面面讲,这多少是个不易为之的事情。
柯云路不但写了,而且写出一部七十多万字的恢宏巨著。
因为此前几年中柯云路备受争议的困境,《芙蓉国》最初化名“辛克”
出版。
读书界立刻做出了积极反应,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一桩不能忽视的文化事件”
,该书不胫而走,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
当这部作者名不见经传的长篇小说成为许多人议论的话题时,我们看到了这部史诗式长篇小说本身具有的力量。
《芙蓉国》形成的广泛影响使得它的真实作者姓名被解密后,柯云路在坎坷境遇中再一次“浮出海面。
《芙蓉国》在纵向上概括了“文化大革命”
全部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在横向上描写了从上层到底层、从京城到乡村的各个社会场面,及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揭示了那段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格与心理,通过众多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生生死死的感情纠葛,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十年浩劫中经历的苦难。
可以说,这是第一部描写“文化大革命”
全过程的全景式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对红卫兵运动做出深刻反省的长篇小说;又是一部对“老三届”
、“知识青年”
做出独特诠释的长篇小说。
《芙蓉国》显示了作者把握宏大历史的文学叙述能力,全书在时空两个方面的缜密匀称显出了作者成熟的艺术功力。
中国“文革”
的十年苦难历史应该有相应的宏篇巨制与之相应。
也许仅仅因为《芙蓉国》,柯云路作为一个作家就将不被后人忘记。
四柯云路在先锋文学潮流中也做出了独特的尝试与努力。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潮流实际是世界文学从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一个迟到的再版。
就社会学内容而言,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叛。
就小说要素而言,是对传统情节人物的颠覆。
就深层艺术思维而言,是用下意识写作取代有意识写作,非理性取代理性。
柯云路尝试先锋最初引人注目地表现在《夜与昼》和《衰与荣》中,作者试图在托尔斯泰式的宏大叙事中融进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诸如对潜意识对梦思维做的种种变幻手法的表现。
他甚至自觉地提出了“现代现实主义”
的口号,以多层次的艺术配置将人物的故事从显意识到潜意识层层表现。
对于《夜与昼》与《衰与荣》的这一艺术解读,将是今后可从容做的事情。
这里要指出的是,柯云路的文学艺术革新,其实在《夜与昼》、《衰与荣》之前就开始了。
长篇小说《汾城轶闻》是柯云路与其《新星》同时写作的作品,在艺术上却与《新星》有些分道扬镳。
《汾城轶闻》写的是一个系统工程学家的故事:主人公顾堃意外得到的可心女人李珊因为曾和市委书记有一段特殊因缘,这位性格怪癖的系统工程学家的政治命运和情感命运都发生了离奇的遭遇。
这既是一个政治性很强的社会性题材,又是一个经典的爱情故事。
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尝试了不同的语调在叙述中离间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使作品产生了一种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的荒诞感。
另外,这部作品表现出作者在其他作品中少有的黑色幽默,这显然又是一种具有离间效果的现代主义手段。
这部作品中鲜有的人物与故事,显出柯云路开拓边缘题材的另类风格。
而主人公运用系统工程学把握自己人生、事业、政治、爱情选择乃至日常时间安排,在一些读者中成为指南性读物。
正是在这部作品中,柯云路初现了在纯粹小说中呈现出超文学的跨文体品质的能力。
与《新星》同时期完成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孤岛》,是作者对象征主义手法的首次尝试。
如果将《孤岛》与《新星》联系起来考察,我们完全可以说,《孤岛》是《新星》的抽象版本。
《新星》所具有的基本要素,男人间的权谋较量,男女间的情感冲突,在《孤岛》中几乎一一对应。
所不同的是,故事是在一个洪水包围的孤岛上发生的,《新星》中所具有的种种社会性内容在这里都被抽象了。
然而就艺术透视而言,这两部作品都在试图解决两个矛盾,实现两个目的:一个,就是改造社会的政治愿望、政治策略、政治思想、政治实践,这是对社会的征服,解决的是社会矛盾;另一个,是在爱情抉择上的冲突与矛盾,这是相当多的当代中国男性在生活中面临的感情矛盾。
《孤岛》与《新星》一样,对这种矛盾的解决做了别有意味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