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排行榜
前年的9·11事件中,一个成功人士,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最后给自己的母亲打了一个电话。
事后,该人士的助手和律师找到了这位母亲,道,我们有权知道他最后说了什么,这和公司的利益及财产分配有关。
该母亲说,我儿子的话和这些毫无关系,他说的是——“妈妈,我爱你”
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无论什么地方的人,甚至动物,也大都如此。
但把“孝”
绝对化,或者干脆量化,会怎么样呢?十几年前,我在北京一所中学教书。
那个学校有规定,对德育进行量化管理,比如拣到财物交公,可以加分;迟到一次,要扣若干分等等。
到了期末,学校以学生的分数累积多少而裁定他们的道德水准——实在可乐,但我怎么也笑不出来。
近来,有朋友告诉我,新闻里说,某村委会准备在村里搞一个“孝子排行榜”
,对村里的年轻人进行孝顺父母方面的排行。
听到这个,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不是笑不笑的问题,该是连哭都找不到调门儿了。
从首都到乡村,从十年前到现在,对道德量化,对孝心排行的做法居然进行了这么多年,足够让人惊诧了。
如果让我给这些做法做一个定位的话,我要说,这是不折不扣的心理污染。
这些做法的荒谬之处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孝心和道德本身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比如年轻人甲每个月给父母100元钱,年轻人乙每个人给父母1000元钱,你如何打分?要进行加权运算吗?甲总收入为300,给父母100,占自己总收入的33%;乙收入20000,给父母1000,占收入的5%……我承认自己智商不够,无法算计下去了。
不知道那个制定规则的村委会是如何操作的,佩服啊佩服。
如果是票选决定的话,谁有投票的资格呢?全村住户还是父母自己,要成立一个选举委员会吗?排行最后的那个人应该是最不孝顺的了,该关禁闭,还是只进行一次羞辱呢?真替这个村委会头疼。
说说切身体验吧,十几年前,在我教书的那个中学。
一天,我要把一张桌子从一间宿舍挪到另一间宿舍,刚好几个学生从旁边过,我招呼他们过来帮忙。
孩子们很乖,顺利地帮我把桌子抬到了地方。
我说,谢谢你们啊。
一个学生说,老师,不用谢。
我叫某某某,他叫某某某,他叫某某某(他们都不是我任课班上的学生,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我再说,谢谢了。
学生说,老师,你得记下我们的名字啊。
“为什么?”
我惊奇。
“你要告诉我们班主任,我们帮你抬桌子了,他好给我们加德育分啊”
学生回答。
我脑子里一片眩晕,直晕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