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在哪儿了

丢在哪儿了

人无信不立。

这话是古人说的,但古人做得怎么样我们就不太清楚了,也有一些类似尾生为了守信等人不惜身死的故事告诉我们祖宗们做得不错,但这样的故事总有点儿血淋淋的,听上去很不舒服。

从两年前高考作文的出题者把“诚信”

做了主题后,呼唤诚信的声音就不绝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呼唤什么就意味着缺少什么,一个缺少诚信的社会是恐怖的社会,比缺少粮食更让人毛骨悚然,但好像还没人问一声,我们的诚信到底丢在哪儿了?近来重读《三国演义》,在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里看到了这么一段:“(夏侯)渊急使人到黄忠寨,言愿将陈式来换夏侯尚。

忠约定来日阵前相换。

次日,两军皆到山谷阔处,布成阵势。

黄忠、夏侯渊各立马于本阵门旗之下。

黄忠带着夏侯尚,夏侯渊带着陈式,各不与袍铠,只穿蔽体薄衣。

一声炮响,陈式、夏侯尚各望本阵奔回。

夏侯尚比及到阵门时,被黄忠一箭,射中后心。

尚带箭而回”

虽说是交战双方,但黄忠在交换俘虏时放冷这种毫无诚意的做法也实在让人心寒,如果这种作风一直遗留到上个世纪并不幸流传到全世界,估计两次世界大战中双方死亡率最高的兵种应该是卫生兵,更不要说还优待什么俘虏了。

不用说昏庸的阿斗做皇帝,单是有黄忠这样不存诚信的上将军,蜀国灭亡丝毫不值得同情。

如果是黄忠只是一介武夫,不足以代表古人的话,那么看看知识分子的说法吧。

对于三国的这一情节,李贽(据研究为他人托名,不是真的李贽)的评论是“老黄通”

,毛宗岗的点评是“多换了一箭,却是便宜”

,李渔的说法则是“人以换回,又多了一箭,受次小便宜。

从托名李贽这样的大学问家的人到李渔这样的通俗文艺家,赞扬的居然都是黄忠,并且对遭箭的夏侯尚语带嘲讽,谁要说他们都是在意诚信的人,我是不会相信的。

从武将到文人,千年下来就这么一个德行,令人一叹。

从三国再往前很多年,有个宋襄公,不击半渡之敌军,不打没排好队伍的对手,不抓白头发的老人做俘虏,不杀死对方已经受了伤的士兵,至今有人讲历史的时候都要在他的名字前加上“愚蠢的”

三个字,当时他的手下大臣公子目夷这么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人。

如果怕伤害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

我怎么都觉得宋襄公这样的人是不应该受到嘲笑的,但他已经被嘲笑了几千年。

莫非那么早我们就丢掉了那些东西?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王小山: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王小山: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上一章下一章

丢在哪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