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热”反思一
从1987年的《烦恼人生》开始,池莉的名字在中国文坛红了十余年。
1995年,发行量极大的《女友》杂志,将池莉列为最受喜爱的10位作家的榜首。
江苏文艺出版社历时数年出版的《池莉文集》洋洋六大册,搜集了作者1998年以前的几乎所有作品,一版再版,长销不衰。
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来来往往》两年卖了二十多万册,《小姐你早》也有十多万的印数。
2000年6月,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池莉与人合著的小说《口红》。
该书立即成为市场新亮点,首印10万册在两天时间里一售而空,出版社随后又组织加印。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期,池莉作品的主要读者还是一般的文学爱好者,现在已经辐射到广泛的识字阶层。
池莉的每一部新作问世,差不多都有传媒发表消息。
可见池莉像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一样,成了大众热点。
而盗用池莉名字的读物屡有出现,也充分说明了池莉已是大众文化消费市场的一个品牌,一个卖点。
最近几年,出版社出她的书就像是在印钞票。
制片商再三拍制她写的电视剧或请人改编她的小说为电视剧,广告收入也很可观。
如果要列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能持续不断地走红的作家,池莉肯定是其中最抢眼者之一。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学术报刊关于池莉研究的文章逾100篇。
我还注意到,在池莉的“人生三部曲”
阶段(即1990年前后二三年),学术界关注她较多。
而在她的“来来往往”
阶段(即最近四五年),学术界平寂下来,大众传媒和娱乐界反而在大幅升温。
对池莉的小说畅销的原因,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两书的责任编辑介绍说,有普通读者认为池莉写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社会变化,简直就是一部小百科全书。
【林金荣:《池莉的小说为什么畅销》,《大众科技报》1999年10月28日。
】有记者把池莉小说和电视剧长时间走红称之为“池莉现象”
,并采访了一些文艺评论家。
他们中有人说,池莉作品改编成电视剧,观众踊跃,说明了影视观众对现实题材的作品有很大的观看兴趣;有人认为,过去历史题材太多的“戏说”
,让观众视觉疲劳,池莉的作品受到普遍欢迎从某种程度上表明观众对影视娱乐性的热度下降,现实感的增强;还有评论家们认为,池莉的很多作品写出了人生的烦恼、困惑,以及人生的“寻找”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她的作品的走红,反映了一种更健康的欣赏态度在抬头。
从文体角度来说,她的作品的构思、语言以及情节展开的方式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她常拎出现代人感觉兴趣的话题,快刀割肉,一下把生活中本质的东西拔出来,很少有不知所云的东西,很少有张冠李戴的东西,这也符合电视剧改编的要求。
【杨莹:《分析:池莉作品为什么走红》,见http//:www.sina.com.cn.1999年9月17日。
】近来有人把王朔、池莉、贾平凹、余华并称为小说界的“四大天王。
说道:“在现悲剧了”
【李更:《小说界的四大天王王朔、池莉、贾平凹、余华》原载《珠海特区报》。
】说别的作家跟这几位“天王”
生活在同一时代是“错误”
和“不幸”
,自以为说了句俏皮话,既违反了事实,也是不知文艺与体育区别、不懂文艺生产规律的信口开河。
作者似乎是一个“唯题材论”
者,似乎写情爱如池莉者就是好作家,写**如王安忆者就天生低人一等。
这是什么奇怪逻辑?须知20世纪两性题材小说如果不能深入到**层面,几无成功者。
不涉及“**”
根本不足以表现“情爱”
,男女之情正是以性之差别为生理基础的,并由此决定了情感与本能道德与欲求理性与非理性的多重冲突。
该文作者肯定池莉,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所谓的可读性,收视率。
他说池莉“在圈子里拥有大批读者”
,这话未必准确。
据我所知,不知池莉其人者稀,但充分肯定池莉者更少见。
准确地说,池莉只是一个“在圈子里”
反映平平,在“圈子外”
呼声特别高的作家。
在池莉最近关于创作的表述中,也多次谈到好小说的标准就是“好看。
【池莉:《最是妖娆醉人时》,见《给你一轮新太阳》,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月版。
】她为畅销书的价值大唱赞歌。
这或许说明,她不满足于自己畅销书作家的身分,还希望有个较高的文学史价值评价的含义。
在中外文学史上,并不畅销的优秀作品非常多,卡夫卡、卡尔维诺、博尔赫斯、乔伊斯,都不怎么畅销,跟池莉的作品销量简直没法比。
如果我们仅以好看畅销作为标准,那么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师就只有两个。
前半叶是张恨水,后半叶是金庸。
他们作品的读者远远超过了鲁迅、郭沫若、沈从文。
如果仅以畅销作为标准,我们这个世界上就不需要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了。
只要一台电脑,把作家的著作销售数量和阅读量进行排列,就万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