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童年烙印(1)
◎生逢乱世日本中西部的新睸县境内有一条河流叫信浓川,它发源于妙高山,清澈的河水一年四季缓缓地向西北流去,最终注入大海。
一到每年的四、五月份,河流的两岸便开满了芬芳烂漫的樱花。
有时,无数的花瓣儿随风落入河中,随着流水蜿蜒而下,当地人都美其名曰“花溪”
,真是一幅浪漫而醉人的图画。
在信浓川的中下游,有一个美丽的村镇,叫长冈镇。
1884年4月4日,一个樱花初开、阳光明媚的日子。
在长冈镇长冈街一个僻静的院落中,五十!
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及产业革命在欧美相继完成,为建立全球性的资本主义体系,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欧美列强像巨大的章鱼一样,把侵略的“触角”
伸遍了全球的每个角落。
日本自然也在劫难逃。
美欧列强用炮舰轰开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强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日本事实上成为欧美列强掠夺原料的对象和倾销商品的市场,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幕府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与剥削,使得国内阶级矛盾深重,而外患也加重了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特别是下级武士因穷困潦倒而“恨主如仇。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下级改革派武士和主张学习西方的地主、商业资本家组成了倒幕派,并于1868年推翻了幕府统治,建立了明治政府,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序幕。
日本明治维新推翻了封建领主制度,建立起地主资产阶级政权,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是明治政权统治下的日本是一个天皇**的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日本走上了一条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
刚刚摆脱了殖民地危机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加入了对外殖民扩张的侵略者行列。
明治初年日本就提出了“大力充实军备,耀国威于海外”
的方针,随后逐步确立了向中国和朝鲜进行侵略扩张的所谓“大陆政策。
继1874年侵略台湾和1875年制造江华岛事件、侵略朝鲜之后,日本继续不断利用一切机会对中国、朝鲜大肆进行侵略扩张。
1882年8月15日,参事院议长山县有朋提出了针对中国扩充军备的意见。
他说:“倘若我邦至今仍不恢复尚武之传统、扩大陆海军,以我帝国为一大铁甲舰力展四方,以刚毅勇敢之精神运转,则曾被我轻视的邻近外患,必将乘我之弊云云。
1884年,也就是高野五十六出生的那一年,日本策划了一场旨在控制朝鲜的宫廷政变,占领了朝鲜王宫,支持了朝鲜国王,此即“甲申事变。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草拟了一份名为《征伐清国策》的战争计划,把对华战争的时间定在五年以后,并计划吞并盖平(今辽宁盖平)以南的辽东,以及山东的登州,舟山群岛、澎湖列岛、台湾和长江两岸十里以内的地区。
1890年12月6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公开发表了所谓“保护利益线”
的《施政方针》演说,内称:“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是守卫主权线,二是保护利益线。
何谓主权线?国疆是也。
何谓利益线?同我主权线之安危有紧密关系之区域也”
“方今立于列国之间,欲维持国家之独立,仅仅守卫主权线已不足,非保护利益线不可”
山县有朋的演说标志着近代日本对外扩张侵略“大陆政策”
的最终形成。
日本的大陆政策绝不是什么“自卫之道”
,而是“侵略之道”
,按照山县有朋的“施政方针”
,势必将邻近的中国和朝鲜都纳入日本的“保护”
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