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与荣・下卷・第六章(5)
“有漏皆苦?”
漏,就是烦恼。
佛教认为,有烦恼就是苦。
烦恼是什么呢?因为众生不明白“诸法因缘而起”
,无常无我,在无常之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之法上执着为“我”
,执着我主宰,我所有,就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烦恼。
“我明白了……这东西不是我的,我硬想要……这事情我不能主宰,我一定要主宰、决定……人都要老,我不想老……人终归要死的,我不想死……就惑了,烦恼了,就感到苦了,对吧?”
是。
佛教对烦恼也做过分类研究,种类极多,在这方面,它是具有人生经验的。
贪,瞋——瞋恚,痴,慢——傲慢,疑,恶见,被它称为?”
涅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是圆寂,在佛教中通常也作死亡的代称。
但它真正的意义是: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是佛教全部修行的最高理想。
圆寂的意思就是“圆满寂灭”
,和“有漏皆苦”
完全相反。
更详细讲就是:福德智慧圆满成功,对“生死”
诸苦及其根源“烦恼”
已最彻底绝灭,完全没了世俗**和分别是非之观念,进入永恒寂静的安乐境界。
这就是四谛中的灭谛。
“人活着谁能做到呢?”
吴凤珠凝望着遥远的上方,喃喃着。
佛教就有一整套修行的办法,主要是戒、定、慧三学,戒律,禅定,智慧,指引人消灭世俗诸苦及其根源烦恼,达到涅槃境界。
这就是四谛中的道谛了。
它分七种,共三十七项,叫三十七道品,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也叫七菩提分,八正道。
还有大乘教讲六度:布绝,持戒,忍,精进,定,智慧,也是它的道谛。
“只有死了……”
吴凤珠继续喃喃着……她死了。
永远离开了尘俗,解脱了。
自己怎样活下去呢?他雕像一般一动不动坐着。
屋里越来越暗,渐渐黑了,什么都看不见了。
他恍恍惚惚思索着。
吴凤珠的一生。
自己的一生。
历史。
宗教。
超脱。
窗外路灯亮了。
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悟道,七天七夜,被慧光照亮。
他周围的世界一片宁静,夜晚跪伏到他脚下。
太阳升起,沐浴着他……洛迦山岛盖满水仙花,小船颠簸着向岛驶近。
又离岛远去,蓝海中一块翡翠……保姆回来了。
灯亮了,饭做好了,叫他了。
他又坐了好一会儿,站起,默默地吃饭,又回到书房,还是一动不动地呆想。
最后,走到写字台旁坐下,拉开抽屉。
拿出一摞稿纸,关于历史的种种笔记,摊开。
自己的余年该干点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