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织就的梦(15)
办完这笔交易后两天,娴泰又做了第二份贷款合同书。
这次是由那位虚构的人物凯文·普雷科特代表阿迦·罕国际贸易公司签字,将桑塔马利亚产业抵押给西伟·那拉森翰,以获取420万美元的贷款。
西伟·那拉森翰即娴泰早年曾对人说起的肯特的教父、印度籍的前联合国副秘书长。
娴泰被捕之后,桑塔芭芭拉法院受理了由琳达·凯梅斯提出的有关桑塔马利亚产业的产权诉讼。
法院曾专为此案去信西伟·那拉森翰。
在回信中,西伟·那拉森翰作了如下的说明和答复:他与肯·凯梅斯第一次见面是在70年代初期,当时肯·凯梅斯正在向联合国兜售印有各会员国国旗的招贴画。
后来肯曾介绍娴泰与他认识,他们又见过两次面。
有一次,一家保险公司打电话给他说,凯梅斯夫妇在一桩可疑的古董被盗案中使用了他的名字,从此西伟便断绝了与凯梅斯们的来往。
西伟·那拉森翰在信中称他从未做过肯特的教父,也从不知道桑塔马利亚产业,或420万美元的贷款,或阿迦·罕国际贸易公司。
娴泰的下一步自然就是由阿迦·罕公司把桑塔马利亚产业抵押给西伟·那拉森翰以偿付贷款。
然后,在1997年12月15日,娴泰做的第三份贷款合同书上,西伟·那拉森翰又用桑塔马利亚产业向大西洋有限集团公司抵押贷款250万美元。
1998年2月4日的第三张弃权契约再把该产业从西伟·那拉森翰的手里转到娴泰在安提瓜注册成立的空壳公司——大西洋有限集团公司。
其实琳达和安德鲁·凯梅斯在1996年就已经知道他们父亲去世的消息,但直到1998年娴泰和肯尼被捕之前,这两位凯梅斯的合法继承人都没有搞清楚桑塔马利亚产业的这笔糊涂账。
同时,娴泰也明白自己来日无多,她一直都在想办法把这块地皮出手,只有换成现金存入她的海外账户才是最安全的,但苦于找不到愿意接受弃权契约、又不坚持要求产权鉴定的买主。
而且地产不是房产,娴泰不可能故伎重演,向保险公司投保之后再付之一炬。
万般无奈,娴泰和肯尼只得使出最后一招,用桑塔马利亚产业和另一处容易出手的产业“交换。
他们瞄上了纽约曼哈顿的苏尔曼大厦,因为其业主是一位年迈体弱的独居老太太伊琳·苏尔曼。
娴泰冒名“艾娃”
从马球俱乐部的公寓打电话订下了苏尔曼大厦的房间。
6月初,娴泰和肯尼驾驶着那辆墨绿色的林肯,带着他们刚从佛罗里达的收容所里找来的另一名流浪汉、只会讲西班牙语的赫舍·安东尼奥·阿尔法利,沿着95号州际高速公路北上纽约。
行至新泽西州一片荒郊沼泽地,肯尼让赫舍停车,他兴奋地和娴泰叽里呱啦地讲了一阵,然后用不太流利的西班牙语对赫舍说:“在这儿扔尸体倒挺不错的”
到了纽约,他们先住进离苏尔曼大厦不远的圣雷金斯酒店。
附近的居民和店主们还记得,总看见肯尼一天到晚在周围的街区转悠,还看见他和娴泰经常出入于高级餐馆。
6月14日,肯尼用墨尼·盖林的名字搬入苏尔曼大厦的1B房间。
伊琳·苏尔曼的感觉没错,他一直在监视跟踪老太太,还在笔记中详细记下伊琳每天的生活规律,何时起床,何时午睡,何时到何地散步,和什么人通过电话,特别是,和谁提到过他,等等。
6月30日,肯尼化名安东尼·温,打电话给会计师兼公证员唐·奥其,说他需要公证一份文件,想出高价请唐跟他走一趟。
还说是一位旅馆经理向他推荐的唐,约唐先到那家旅馆的前厅碰头。
肯尼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先观察一下,看唐·奥其是不是一个人赴约。
肯尼从旅馆把唐带到苏尔曼大厦的1B房间,昏暗的灯光下,唐看见一位红棕色头发的老妇人坐在床上,她穿戴着睡衣睡帽,鼻梁上架一副红框眼镜。
肯尼向他介绍说这就是本楼的业主苏尔曼夫人。
唐觉得她看上去比文件上写的82岁要年轻得多。
要公证的文件是一份房产转让契约。
业主伊琳·苏尔曼将这栋至少值400万美元的公寓楼作价39万转让给大西洋有限集团公司。
这是娴泰“交换”
计划的一部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娴泰接下来应该再起草一份弃权契约,由大西洋集团公司将桑塔马利亚产业转让给伊琳·苏尔曼。
39万美元实际上是两者的差价。
转让契约上伊琳·苏尔曼的名字已经签好了。
唐·奥其要娴泰装扮的“伊琳”
重新签字,他解释说他必须亲眼目睹签字方可盖章。
娴泰犹豫了,说她还得再考虑一下。
唐·奥其后来告诉警方:“她没有任何证明身份的证件。
她说她的驾驶执照和护照都丢了”
唐无法确认乔装打扮的“伊琳”
是否就是娴泰,但他肯定肯尼就是那位“温先生。
第二天,娴泰冒名伊琳·苏尔曼打电话给另一位公证员诺莉·斯韦尼,请她到苏尔曼大厦的1B房间做公证。
诺莉一进门就被那些精美的家具摆设和豪华的气派所吸引,她后来承认,她并没有注意到“伊琳”
是否真的签了字。
但是她记得那位拥着绒毯坐在床上的老太太的眼睛是黑色的,和娴泰一样。
而真正的伊琳·苏尔曼却有一双棕栗色的眼睛。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娴泰一边打电话让思坦利·帕得逊来纽约,一边给肯尼开了一张购物单,其中列有注射器、医用手套、黑色超厚垃圾袋、一卷绳子、一条浴室用塑料布帘等等。